top of page
IMG_9063.JPG

朝著標竿奔去-談目標與動機

​子穠園心理學小教室-毛毛媽媽談動機 4/6

22 8月 2024

本文三大重點Takeaway

  1. 目標最直接的來源是需求,但這世代的孩子容易為了規避追求目標的代價,而否認或放棄需求。

  2. 人要學會想像一個未發生的「結果」(目標),必須接受「以終為始」的思維訓練

  3. 在未來世界,「安全」、「低風險」與「有保障」的目標,往往隱含讓孩子失去應變動能的風險

我這次規劃撰寫動機的系列文章,是一開始就把主題先設定好的,「目標」是第四篇,當時覺得沒什麼大問題,但真到了開始整理文獻資料時我突然冒出個念頭-目標不就是動機嗎? 或者說有了目標就應該會有動機。那這篇還要寫什麼?

但若說目標跟動機是相等或完全連動的,想想也說不通,我們不都看過很多人,很認真地立下各種目標-無論是生活中像是要減重、要運動、要閱讀,或是追求成就,如要上什麼學校、年薪要到多少、幾歲買車買房等等。目標立得遠大又清晰,但後續故事的情節大宗,我們也都不難猜到。

因為我們也都當過那個訂下「目標」,然後就沒有然後的人。

所以有了目標,未必就代表有動機與行動去達成;又或者說目標與動機的連動性並不那麼直接,中間可能還隔著一些其他東西。目標來自想像,但動機必須對準一個明確的標的,因此我們必須透過一些「輔助措施」,讓身體知道具體要做什麼,而身體動起來、行為做出來,才會朝向目標移動。

關於那一連串的「輔助措施」,其實行為科學家也都透過實證歸納出一些建議,對「啟動行動」有幫助,像是「降低起步門檻」、「明確化、量化目標」、「把目標分層分段」、「把行動計畫切小塊」等等。但這些不是本篇的重點。(大家有興趣的話請回應,我之後再增加一篇。)

這一篇要和大家談的是目標,而一提到目標,我腦海裡立刻想到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裡,愛麗絲與柴郡貓一段關於「要選哪條路」的對話:

愛麗絲:「能否請你告訴我我該走哪條路?」

柴郡貓:「那要看妳到底想去哪裡。」

愛麗絲:「我不是很在乎去哪。」

柴郡貓:「那麼妳走哪條路也都沒差。」

愛麗絲:「但我想要最後能到個某處。」

柴郡貓:「只要妳走得夠久,妳終究會到某處的。」

「毫無目標」也會帶你到達某處,但問題是那會是你想去的地方嗎?

這段寫於160年前的話,至今我每次看,心頭都還是會一震;我覺得它很真實地道出了目標與行動之間的關係。有目標不一定有行動,而從邏輯上來說,只要是有意識的行動,都一定有一個目標或目的,只是那個目的未必都是積極的、有成長性或方向性的。所謂「到達某處」指的是結果,邊走邊看、隨遇而安或甚至躺平,最後也都會長出對應的「樣子」,只是人在做出決定的那一刻,未必能想到這個決定最終會將自己帶往何處。如果從頭到尾都真心不在意自己到了哪裡,也是一種平衡;但若一開始「誤以為」不在意,最後卻發現自己處在一個不想身處的地方,就會是很大的麻煩。

但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會預先想結果,這經常是讓父母苦惱且無奈的一件事。但我也得說,從認知發展的角度看,這也是自然的,人並非天生就會想結果,思考結果或「後悔」,其實是一種高階的心智能力。既然是高階心智能力,就代表是要靠習得的,要被鍛鍊養成的;為了不誤走到最後不想去的地方,我們要教會小孩先想「那我要去哪裡」。但怎麼教才是自然的,才能「順暢導入」呢? 我想到心理學的研究裡有兩個很經典的學說。

第一個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相信不少爸媽對此都不陌生。馬斯洛說人有五大層次的需求-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與自我實現,能夠滿足需求的事就會成為目標。例如人在安全需求的層次,為了得到所需的安全,會想搬到更適合居住的地方,於是「搬到一個更安全的居所」就成了目標。

依據馬斯洛的理論,要樹立目標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創造或喚起需求;這件事情邏輯上沒問題,但實務上卻經常碰到孩子不想面對「達成目標」的難與辛苦,乾脆否認或放棄需求。這也凸顯馬斯洛需求階層放到這個世代兒少的一個盲區,就是他們從未需要為了生存、安全等基礎需求奮戰、流血流汗,太少「付出代價換得收穫」的經驗。畢竟代價發生在收穫之前,體感直接而明確許多。在體驗不足、大腦未形成類似迴路的階段,人很難憑空靠著對成果的想像,跨越付出代價的痛苦感

因此有另一個值得參考的理論,嚴格說起來是管理學而非心理學,就是史帝芬科維的「成功七習慣」中的「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既然是習慣,我們上一篇講過了,就需要在認知溝通後,放到生活當中不斷去操練。從心理學的觀點,做這個演練,讓以終為始的思維變成習慣,最重要的意義是讓孩子熟悉「從結果開始往前推想」這個思考路徑。如前所述,因為這對人腦來說不是件自然的事,所以需要訓練,而且不一定要放在特定、了不起的「目標」,最好能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例如搭九點半的火車,在哪之前要先去搭捷運、到了車站還要領票、上廁所、買早餐,所以出門的時間要從終點時間往回推。

再強調一次,這個訓練的關鍵在於養成這種思維模式,所以不要一次挑戰很艱鉅的任務或遠大目標,而要一次一次推進與延伸。

若是基礎建設都做好了,剩下最關鍵那個命題-我們能主導孩子要訂的目標嗎? 是否能區分「好的目標」跟「壞的目標」? 若孩子很會訂目標、達成目標,但他的目標跟我想的經常天差地遠,即便沒有玩物喪志,也往往不切實際或「將來不能當飯吃」,對於這樣的目標我該高興還是擔心?

「不實際的自主目標」通常比「被植入的實際目標」
    能帶人走更遠, 關鍵就在自主性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角度來談。其一是從整體教育的制高點看,孩子都是「有目標比沒目標好」,所以去問十個教育專家,我想會有九個半寬慰家長,只要目標沒有違法敗德或讓人消極沉淪,我們都應該要高興不要擔心。第二個角度自然是家長的直覺反應-為什麼小孩的目標總不能「積極上進又實際」呢? 尤其萬一他們的目標跟我們認定的「上進」背道而馳,像是為了熱舞比賽奪冠影響課業,這時候硬要家長高興,實在也不太近人情。

雖說人各有志,但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其實人會「訂什麼目標」,都受到家庭、社會、同儕很大程度影響,台灣因為社會小、媒體滲透率高,這種影響力更是容易被放大,光是看每一段時期台灣風行的科系、職業甚至是興趣就可見一般。所以爸媽如果想影響孩子的目標或志願,肯定有方法,但如果用力過猛,也肯定有代價

我今天想提出來讓爸媽思考的,倒不是「該不該」影響孩子的目標,而是要「往哪個方向」影響。史丹佛大學教育學者威廉戴蒙長期研究青年的人生目標、成就與滿意度之間的關聯,發現除了「是否有目標」是影響因子外,「目標的性質」也是關鍵指標。他在著作《邁向目的之路》中提到,幫助青年訂立正直、有創造性且具有利他及利社會性質的目標,會帶給青年更大的成就感與自我實現感,遠超過個人安逸與享樂類型的目標。

我不敢說我百分之百信服於這麼高尚的理念,但書中有一個觀點我個人非常認同,也覺得是我們華人或台灣父母很需要調整的思維,就是不要把「安全」、「低風險」與「有保障」當作目標的首要價值。這件事情要解釋清楚又是另一個長篇大論,在這裡我只說一個結論-相當程度地承擔風險及接受不確定,在未來的世界反而是一個必要的「安全措施」。相反的,一心只想做最安全的選擇,走一條已經有千千萬萬人走過,驗證過安全、平坦,而且終點是片果園的道路,最後往往會因為失去應變力,反而在非預期狀況、劇烈變化及危機中不堪一擊。

道理大家都能懂,會特別提的原因是我覺得「重視保障與確定」,是我們相較於西方的父母,特別不容易調整的一個認知。但未來的世界唯一確定的就是世界會不斷改變,而終極保障則是孩子有不斷迎戰不確定的能力

再試圖影響孩子的重要目標前,讓我們先一起消化這個矛盾吧。

​教室地址

​聯絡我們

劍潭教室       

基河一教室   

基河二教室   

Tel: 02-28853699

Tel: 02-28837005

台北市士林區通河街25號

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200號

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202號

​關於子穠園

Copyright ©2024 tzunong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