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子穠園
課程介紹
師資介紹
教養心理學
More
前幾週我在一封信裡寫道:人沒有辦法靠「逼」的方式長出可持續的動機,後續一位媽媽傳訊來問我,那到底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孩子有可持續的動機,不要老是一叫一動,甚至有叫不動
我這次規劃撰寫動機的系列文章,是一開始就把主題先設定好的,「目標」是第四篇,當時覺得沒什麼大問題,但真到了開始整理文獻資料時我突然冒出個念頭-目標不就是動機嗎? 或者說有了目標就應
上次我們談到要激發孩子的動機,得先搞定他的情緒。但我想一定也有爸爸媽媽曾有過一種遭遇,就是小孩平常都嘻嘻哈哈的,逮到機會就玩,情緒好得很。但每當你想找他談一些比較「正經」的事
其實這篇標題一寫完,我就想,大家一定會說,不管這「標題三力」跟動機是否有關,反正是好東西,小孩就是要有就對了。因此這一篇後半段重點會放在「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它們。但在文章的前半,我想請大家把
說到教養的方法,「養成好習慣」應該是許多爸媽腦中第一個浮現的起手式。一些對學習、成長有幫助的事,像是刷牙、洗澡、收書包、寫作業、做家事,要設計成SOP,讓他們每天照表操課,做成習慣了,之後就會
上半篇我們提到這「三力」並非與生俱來,但卻是影響一個人能不能穩定朝向一個目標前進、創造成果的關鍵。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問, 所以這三力究竟是什麼? 是相同的東西嗎? 還是彼此有差異?由於概念比較複雜
談到影響動機的因素,「獎懲」想必是許多爸爸媽媽非常直覺的聯想。尤其是用獎賞來換取他人的特定作為,在人類社會中已經行之數千年。而這樣的行為模式除了是你情
上上禮拜我們舉辦了「異國文化週」,這是我們暑假營隊中的PBL(專案式學習)系列之一,在這類型的營隊裡孩子必須自己去探究知識,並對於如何回應或解決問題有所產出。這個營隊在發想時我心裡就「登」一下,因為這是
思考與情緒之於一個人,猶如空氣和水。對孩子的教育,我們盼望讓兩者能清新、透澈、流暢交融,源頭活絡乃至生生不息。
創辦人-林蒨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