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__69017620.jpg

屹立不搖堅忍不拔-談「毅力、意志力、挫折耐受力」與動機 (上)

​子穠園心理學小教室-毛毛媽媽談動機 5-1

19 9月 2024

本文三大重點Takeaway

  1. 培養挫折耐受力的長期關鍵在於扭轉對失敗的看法

  2. 意志力的運用重點在強化對成果的渴望,以及調度獎酬資源。然意志力是有限資源,須留意不可過度使用,否則易引發反彈。

  3. (恆)毅力是上述兩者加上熱情的展現,人很難在沒有熱情的事物上發揮出(恆)毅力和創造高成就。

其實這篇標題一寫完,我就想,大家一定會說,不管這「標題三力」跟動機是否有關,反正是好東西,小孩就是要有就對了。因此這一篇後半段重點會放在「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它們。

但在文章的前半,我想請大家把視角稍微拉大一點,我還是想透過實證心理學,跟大家討論這幾個不同內在素質之間的關聯,也就是「標題三力」和動機,究竟誰是蛋誰是雞。搞懂這件事情對我來說之所以重要,除了我個人對學術的好奇,另一方面是我想找到最合理而順暢的因果關聯,讓我不管在子穠園的工作,或當媽媽的角色上,在操作時不會倒因為果,以至於做白工。

然而在分析文獻之前,我想先從我個人的一個經驗說起。我到中年之後很想透過運動提升健康,大約五年前我開始行動,也替自己設定了不同層次的目標-像是一周上幾次健身房(行動層次),提高SMI 肌肉量到多少、柔軟度增加多少(成果層次)等。從小到大不愛運動的我,初期可以明顯感受自己漸入佳境,行動目標都能達成,全盛時期一周運動5-6次,每次達一小時左右,連出外度假都帶著瑜珈墊。這個狀態我持續了大約兩年,甚至撐過無法上健身房的疫情期間。

但約莫從兩年前開始,這個我養了兩年的習慣,開始一點一點銷蝕。具體起因我也忘了,只記得開始有各種理由,讓我停止了運動中心的課,在家也越來越少打開瑜珈墊。其間我的身體也發生一些變化,導致運動越來越吃力,於是整件事情進入惡性循環,最後勉強保住一周一次的運動。

對於這整個歷程,在還沒學習心理學之前,我想我一定會陷入很深的自責跟自我否定,對外要不就是避而不談這件事,再不然就會用自嘲來掩飾挫折。大家或許會想: 毛媽妳會不會小劇場太多了? 想運動妳就「重新開始」就好了,在哪裡糾結什麼心理學幹嘛? 但問題就在動機的運作往往不像開關那樣「念頭一發生,行為就出現」。在學習心理學之後,我看待這件事情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好奇-我到底是哪裡卡關了?

依照先前幾篇文章盤點出的要素來檢視,首先是情緒,多數日子裡我都有一些平靜愉悅的時候,所以情緒不是問題;再來是自主性,這個非常確定,重新運動是我自己要的;至於目標感也還在,就是回到兩年前的狀態,恢復我曾有的習慣。所以我運動狀況變差並非上述原因導致,也代表當中隱藏了一些影響動機跟行為的因素值得細究。在我這個經驗裡缺的就是「意志力」-一種幫助我度過運動過程中的「辛苦與困難」的能力。

「三力」並非天生,而要靠溝通與體驗逐步鍛鍊

回到孩子身上,不知各位是否曾遇過他們有一種學習的狀況,就是一開始學一樣東西時感覺不錯,也展現興趣,但隨著內容或技藝難度越來越高、訓練過程越來越辛苦,孩子開始抱怨「好無聊」、「不好玩」,接著就是推拖拉等等各種抗拒。而這樣的反應經常讓爸媽陷入拉扯,在這個相信「學習應該有趣」的時代,我們不免懷疑是不是老師上課的方式有問題,無法引發孩子的興趣,但另一方面又擔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畏苦怕難,若不加以矯正,將來會形成他們人格的缺陷。

先回應孩子是否畏苦怕難,當然是啊。但就生物演化的基本設定來說,人會畏苦怕難其實很合理;生物在大自然中本來就都有盡可能「避險省力」的趨力,閃避困難、費力或危險的事情跟環境,是最大機率確保生存跟繁衍的模式。但場景拉到現代社會,爸媽們立刻會聯想,避險省力不可能是理想、充分的生存策略,反而會陷孩子於風險中。

而這樣的落差代表什麼呢? 代表現代的孩子的確需要那「三力」,但它們並非與生俱來,所以需要學、需要「刻意練習」。但這些事情是我們長大後透過經驗才學到的,孩子「天生」不知道,所以需要溝通、幫助他們理解,而不是當成規條般強加在他們身上。我歷年來聽到許多家長用一種挫折的語氣描述自己如何費心幫孩子培養興趣,孩子卻又如何沒長性、三分鐘熱度,我很能理解那種氣他說不要就不要,視自己苦心為無物的心情;又或者是祭出各種「規定」,踩緊「說你該學就得學」的底線,於是經常要「押」著一個不情不願甚至哭哭啼啼的孩子,進行各種學習活動,心理一邊掙扎著: 還要這樣拖磨多久? 要不要放棄算了?

在學習教育心理之後,我發現有更好的方法,將每一次的課業或才藝的學習,都當作一次測試與體驗,讓孩子從中經驗自己是否具備得到成果該有的條件。即便最後發現所學不是真愛,放下時也不至於一無所獲。關鍵就在讓孩子在各種學習過程有目的、有步驟地練習意志力、挫折耐受力與恆毅力

該怎麼做呢? 敬請期待下篇分曉。

​教室地址

​聯絡我們

劍潭教室       

基河一教室   

基河二教室   

Tel: 02-28853699

Tel: 02-28837005

台北市士林區通河街25號

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200號

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202號

​關於子穠園

Copyright ©2024 tzunong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