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屹立不搖堅忍不拔-談「毅力、意志力、挫折耐受力」與動機 (下)
子穠園心理學小教室-毛毛媽媽談動機 5-2
19 9月 2024
上半篇我們提到這「三力」並非與生俱來,但卻是影響一個人能不能穩定朝向一個目標前進、創造成果的關鍵。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問,所以這三力究竟是什麼? 是相同的東西嗎? 還是彼此有差異? 由於概念比較複雜,我先從文獻裡幫大家整理定義如下表。但也要特別說明,三者在中文口語裡並沒有太大區別,除非是做學術研究,不然混用也無妨。而區隔三者也不是要咬文嚼字,而是為了更精準的讓大家了解它們各自的運作及相互關連。

從上述的定義中大家可以看出,這「三力」都是綁定特定的事情或目標;因此理論上面對不同事情,這「三力」的運用與發揮也會不同,意思是我對A有這「三力」,對B就未必有,而關鍵就在於「熱情」、「樂趣」等屬於所謂內在動機的元素。對於有熱情、有興趣的事物,人往往較能夠為它承受挫折,過程對意志力的消耗較小,自然就容易從中培養出恆毅力。獎酬也是我下一篇要談的主題。
但有趣的是,心理學家也發現,即便「熱情」、「興趣」是重要的強化器,但人還是可以透過經驗,「提煉」出對這三種能力的認知和體感,乃至於可以在其他面向延伸、平移這些能力的運用,意思是曾在A上面體驗過這「三力」的人,也比較有機會在B、C、D上再次體驗。也就是說,這些能力的培養與鍛練,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越來越能超脫於特定事件,而鞏固成為人格特質。
從對「某件事」有這「三力」,到變成有這「三力」的「人」。
至於什麼樣的事適合拿來培養孩子這「三力」呢? 除了有熱情與興趣的事情外,最關鍵的就是任務的「挑戰性」必須適中,太低完全觸發不了,太高則會一下子把孩子嚇跑和壓垮,所以不要有凡事都要「鐵血般貫徹到底」的迷思,那條路失敗率很高。
別忘記前面說的,這「三力」並不是人的本能,既然要學和練,「教材」的選擇就很重要。這方面當孩子到了大約中年級之後,建議爸爸媽媽要和他們討論,無論學習才藝或課業,都不要由爸媽單方面「頒布」目標與指標。這也回應到前面文章中談的「自主性」,若是剝奪了,孩子就長不出任何真實的內在力量。
總結來說,任何需要長時間養成的能力或技藝,都不可能單靠「一次」的動機,而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有動機和行為。而這「三力」就是確保動機不會曇花一現,而能「一次又一次」出現的安全網。
回到我運動的例子,由於學了心理學,我更明白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事,也更能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回應自己的需要。我對運動沒有熱情,重訓跟有氧對我來說向來都是辛苦的,但我想要運動的結果,所以關鍵就是運用內外在的獎酬機制,然後把目標切小塊,一點一點慢慢累加,避免過度消耗意志力。另一方面我也會繼續找,看看有沒有讓我感到興趣的運動類型。我不敢說一定會成功啦,但至少這個過程我都是積極、帶著期待的。對於這種沒有所謂終點的目標,只要能持續嘗試、持續行動,就不算失敗。
心理學真的很好用,子穠園每天每天都將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在跟孩子的互動以及教學裡,希望也能對各位在家庭教養上的挑戰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