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MG_6799.JPG

談教養中的「天邊那道彩虹」

​子穠園心理學小教室-毛毛媽媽談動機1/6

25 7月 2024

本文三大重點Takeaway

1. 卡住動機的,不是聽不懂道理,而是情緒。

2. 最能涵養小孩理性與積極動機的情緒狀態是「低強度的正向情緒」。

3. 「罵跟罰」觸發的情緒是恐懼,只能防止孩子往下掉,不能激勵他們往上走,經常使用會得不償失。

前幾週我在一封信裡寫道:人沒有辦法靠「逼」的方式長出可持續的動機,後續一位媽媽傳訊來問我,那到底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孩子有可持續的動機,不要老是一叫一動,甚至有叫不動。

 

這真是大哉問。(當下我其實有一個小小 OS: 這問題如果能用簡單幾句話就給出答案,那我可以拿諾貝爾獎了。)

 

人類的行為動機一直是好幾個學術領域非常熱衷的命題,許多大咖學者對此進行系列性的研究長達數十年,就是想找出具體、可靠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激發並延續動機。從教育學的觀點,最想知道的是大人能做什麼,才會讓孩子有動機去做那些「被認為是重要的事」,像是學習知識、生活自理或發展技藝等等。

之所以要用引號標住裡面的字,是因為那是關鍵;所謂「動機」不會單獨存在,它必須附著在幾個標的上,首先是目的或需求, 再者是行為。也就是說,討論動機必須連同那個「要做什麼」的「什麼」一併討論,才會有意義。

 

所以我問媽媽,對於孩子低動機的困擾主要是什麼? 她大致描述了幾個孩子的症頭: 像是考前複習(很)不夠積極,對生活常規的執行也不確實。我想是許多家長心中共同的痛點: 我的要求已經不高了,也都解釋過一百遍,為什麼小孩連「這些最基本的」都做不到?

真是聽不懂道理嗎?

從媽媽的角度,我超級能共感這份困惑與困擾;但從心理學的視角看來,這份困擾卻別有深意-它足以證明動機的主要成分是情感,不是理性,也因此讓我更相信,要觸發動機的關鍵往往不在分析道理,而是情緒的調度

 

怎麼說呢? 我們心中預設的動機來源,是對「道理」 (利弊得失) 的理解、判斷之後,做出的正確反應 (主動去作該做的事);假設大人的要求是明明白白對孩子有利,解釋的時候孩子也認同,但偏偏就是無法實踐。於是大人預期中的正確反應沒有發生,也代表孩子並非按照共識的理性來行為,卡住他的自然就是情緒。(在大孩子身上有另一種狀況是,他有一套自己的理性,但卻不想告訴你,這種情況我們稍後再討論。)

 

爸媽給孩子「附帶詳解的合理要求」的input,於是孩子產出「心甘情願做好做滿」的output,我會說這個公式叫作「很理想」,理想的意思就是在現實裡通常是高難度、低概率的事件

 

至於為什麼無法充分依照理性來行事,如同我先前分享過的,相對於理性,情緒其實是人類作為動物,更原始而固著的反應,在 孩子身上尤其明顯。人類原本就是從「不理性」出發,一路奮力掙扎往「更理性」的方向演化的物種。所以對於孩子的叫不動、 講不聽,擺爛或抗拒, 我想我們更適合把它當成是一種「進化中」的狀態

 

我們要心懷理想,但腳踏實地。人類要克服原始情緒本能的羈絆,本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之所以會在動機的議題上強調情緒,是因為看懂了要通往「理性行為」的動機,前端經常需要穿越一大段情緒歷程 (其實也不是我平白就看懂,是諸多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早驗證過了)。動機是頭頂上的那扇門,而情緒是門前的十公尺長梯;當大人前面願意一次又一次攀上那條長梯去推開門,到後來梯子會神奇地慢慢變短 (情緒調節能力變強),而門也會變得越來越好推。

 

但也有些大人選擇發明「強力遙控器」,也就是教條規訓、嚴厲懲罰或強大利誘等等來「遠端一鍵開門」。這件事情不是不可能, 而是有代價,而且往往是嚴重的代價。你不爬那道梯,孩子也會學著慢慢把梯子收起來,到最後會有一天大人發現遙控器失靈了, 卻也再沒有其他辦法搆到那扇門。到時候門開或不開,就只能要靠孩子自己的造化,大人是不會再有施力點了。

 

那扇門不僅是動機之門,其實也是孩子的心門;而被收回的梯子,就是心理學中說的「習得無助感」,翻成白話文就是「反正你永遠只想要我照你的話做,我講什麼你都不會聽,那我也沒什麼好講的。」

 

相信我,很快我們就都會走到「他不用跟你多說,你其實也管不了他」的那一天。

要什麼情緒才容易有動機?

那爸媽也會納悶,難道要孩子有動機做好該做的事,都只能看他心情跟臉色嗎? 難道即便他賴皮或擺爛,大人都不能給規訓(罵) 或誡律(罰)嗎?

 

當然不是這樣,對於一些真的屬於「基本義務」的事,萬一真碰到小孩賴皮不做,我會說該罵就罵,該罰就罰(尤其是碰到故意 挑釁的)。但我更想說的是,當我們動用這兩樣工具時,心裡要很清楚,它們只能擋住孩子往下掉,沒辦法幫助孩子往上走。甚至可以說,罵跟罰在孩子身上的作用,就是專門把他們推往「一叫一動」,而且成效很卓越,到最後通常是家長會先放棄。

 

而這其實也跟情緒有關,罵跟罰調度的情緒是恐懼,恐懼的確是強大的行為動機來源,但一直用的副作用實在太可怕了。

 

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書上教我,也是我過去一年以上努力實驗,明確感受到成效的,叫做盡可能調度「低強度的正向情緒」(俗稱” 淡淡的好心情”),然後在這個情緒狀態下溝通該做的事,因為這是實驗證明最有利於理性思考的情緒狀態。大家可能會問: 正向 情緒不是越強越好嗎? 答案並不是,因為高強度正向情緒裡多巴胺太高了,一定會後繼無力,到時候你會因過度期待而失望,他 會因過度承諾做不到而挫折,反而很難持續。

 

重點來了,要被調度出「低強度正向情緒」的不只有小孩,大人同樣需要;所謂的「調度」可以是營造,也可以是等待,總之就是要選在你和他都「平靜且愉悅」的情況下對話,效果會最好

 

關於「動機與情緒」這題解到這,我想大家也都隱約可以看出一件事,就是它沒有捷徑,也沒有 turnkey,更沒有講通一次終身 保固的好康。但因為情緒調節是可學習、可透過練習進步的,所以我們可以盼望這條前面坎坷的路,到後面越走越平坦。

 

當然,我明白要來來回回爬小孩那座情緒梯子,對家長來說是負擔很重、很容易爆掉的情緒勞務,而體制教育又不著力於這一個 明明如此關鍵的學習,所以我們才會這麼重視、花費這麼大心力在情緒教育上。子穠園追求的情緒教育,是會對孩子產生很大很深很長遠的用處的,從來就不是帶小孩圍圈圈手拉手講講心情這種餘興節目

下一次我會和大家分享「跟孩子好好講道理」的另一個常見的坑,就是「你的道理不是他的道理」,所以講完沒有激發他好的動 機,只有激發他跟你應喙應舌的動機,我們再來看看這個難題怎麼解。

​教室地址

​聯絡我們

劍潭教室       

基河一教室   

基河二教室   

Tel: 02-28853699

Tel: 02-28837005

台北市士林區通河街25號

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200號

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202號

​關於子穠園

Copyright ©2024 tzunong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