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孩子的「跨文化眼」
PBL營隊「小腳玩天下」後記
15 8月 2024



上上禮拜我們舉辦了「異國文化週」,這是我們暑假營隊中的PBL(專案式學習)系列之一,在這類型的營隊裡孩子必須自己去探究知識,並對於如何回應或解決問題有所產出。
這個營隊在發想時我心裡就「登」一下,因為這是我特別有連結感的主題。我還記得當時我提醒韋丞,對大組的孩子來說,必須對「深度」有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物質(吃什麼、穿什麼)、消費(迪士尼、寶可夢)等等有形物品的認識。
成果展那天中午我特別跑去找大孩子們說話,也讓他們向我介紹自己探究的成品。可能因為老師有特別安排,不給選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台灣孩子相對熟悉的「異國圖騰」;我看到了印度、汶萊、越南等等國家,也發現他們從宗教、民俗、經濟結構等等角度切入,其實是蠻豐富的。
我跟孩子對話時問他們: 為什麼要學習異國文化,或者說要學習「如何認識」一個異質文化? 有孩子反應快,立刻給我一個非常標準的答案-「可以減少衝突」。我接著問: 不同文化存在於不同物理空間,不必然發生衝突啊? 大家各過各的,不接觸就不會有衝突,別人怎麼過日子跟我有什麼關係?
學習跨文化思維,從避免衝突到創造機會
這題好像超出了學校訓練出來、小孩最拿手的回答「意識形態正解」可以處理的範圍,於是孩子安靜了片刻。我說: 有出國經驗的人舉手,孩子紛紛舉了手,後面大家不難推測,我們就展開一連串對於「接觸無法避免」的理由列舉,像是工作、留學、移民、專業交流如奧運等。孩子說完,我再回應一開始他們說的,當接觸難以避免時,帶著排斥與不理解的接觸就容易引發衝突。
我接著問: 除了避免衝突之外,大家有想過擁有多重文化知識可以帶來的好處嗎?這對他們來說有點難,我從最「顯性」商業與貿易開始說,當你到達一個異國,或你居住的地方有一群帶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入,腦筋動得快的人,就立刻可以發想出各種「生意」,這也是AI做不到的。像我一個心理師朋友旅居洛城,近年中國移民大增,她光是靠這個客群,案源就比很多本地同事要來得多與穩定,而且她說關鍵不是語言,她也有同事是二代三代的華裔,中文都不錯,但就是缺乏對「真正」華人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所以她在當中有很大的優勢。
我之所以針對這個異國文化PBL的主題特別有感觸,是過去大概半年多,我親眼見證、也越來越有感於在疫後風雲變色的世界裡,台灣益發顯得「單純且封閉」這件事。幾年前報章媒體曾有一陣討論「台灣人有沒有國際觀」,後續甚至引發很多新聞台開始製播國際新聞專題節目,當然後來收視率普遍不佳,也就紛紛收起來了。
但我得老實說,我不覺得全世界有哪個國家的人「特別有國際觀」(又或是我寡聞,歡迎知情的爸媽回訊指教)。不管哪個國家,平民百姓平常過日子,誰不是管好眼前事就不錯了,若不是會跟自己的生活、生計扯上關係,誰有那麼多腦容量去時時更新現在以色列是跟敘利亞還是伊朗打,或美國總統到底誰在選之類的資訊。
所以也有學者說,對國際時事「資訊」的掌握度,並非衡量國際觀的好指標;要判斷一個人的「國際觀」夠不夠,主要是看他對不同國家文化能夠同時區辨並攝入的程度,意思是我到一個文化迥異的國家旅遊或生活,能快速、自在地接受當地的生活方式,不排拒或批判,但又能清楚知道它與我原生文化背景的差異。
我舉一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我在企業工作時有段時間與一家日本券商往來,窗口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台中人,大學畢業後才旅日。我跟他互動的過程中只有一個感想: 這個人有兩種血液,他跟日本人在一起時完全是個日本人,連他的日籍主管都說他常忘記這位先生來自台灣,因為他已經跟日本人一模一樣。然而跟台灣人講話時,這位先生又能瞬間變得超台。
疫情過後全世界都變了,台灣的「不變」是好事?
如前面所說,跨文化的知識與熟悉度可以是個優勢,但這個熟悉度往往需要環境來造就。這裡重點來了,台灣真的是當前已開發世界中,少數無論是族群組成、語言、文化脈絡都非常單一的社會,加上我們的幅員小,整個台灣就呈現某種很「均質」的樣貌。尤其在疫情過後、AI興起,各國經濟與勞動力結構改變,加上戰亂影響,許多國家都出現強勁的人口「大風吹」。大家近期如果有機會到出國走走,尤其是大城市,會明顯感受別人的「混雜度」都變高了。
但台灣沒有,反而有點背道而行;我們疫情期間的「完封」加上兩岸情勢發展,讓我們無論短期或長期的外來人口都變少了。從社會安定的角度來看,台灣簡直天堂,我現在出國不管去哪裡,都覺得人家比我們不安全,而這很大程度是事實,台灣的治安超好、國際評比穩居前三(其他兩國都是中東國家)。每回有旅外的朋友回來,大家都會驚嘆這裡的「時空凍結感」,覺得我們生活在某種Barbie World裡。
但這對我們的下一代來說純然是件好事嗎? 我不太敢確定,畢竟我們是個資源極有限的島國,除非將來的經濟奇蹟般地越來越轉內需(但看看我們的出生率),又或他們將來出國工作都可以是跟著護國神山批發出口,不然我要說,在這樣封閉單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如果又沒有特意的學習,對異質文化的適應能力自然就會弱,未來若要向外發展,難度也就會變高,這不光是靠學英文就能解決的。
跨文化思維才是跨國競爭力的核心,不是英文。
所以當我們團隊提出要以「認識異國文化」為主題,設計專案式學習營,我想想只交代: 要想辦法帶孩子找出更深層的文化根源,去推深那個理解,並打開好奇的眼光,而不是只有吃吃喝喝這一類的東西 (最後發表會的零食是為了招待各位爸媽的)。對特定文化的熟悉度通常靠浸泡就可以,但要做到跨文化間的「熟悉又區辨」,就需要一種思維轉換的能力。當我意識到這是我們孩子,因為大環境限制而產生的某種潛在弱項,我就更希望之後子穠園的PBL營隊,都能在跨文化面向上持續拓展孩子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不是開天眼,我們的小孩格外需要開「跨文化眼」。我跟小孩說,以後不要只會跟我講「出國住飯店」,要去看看別人的公車、街道、超市賣的蔬果、拜拜去的地方,跟台灣有什麼相似或相異之處。不管有沒有來參加這梯次的營隊,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在這方面能更有意識地觀察和思考。
最後跟大家分享我大學同學18歲孩子拍的攝影集《聖國風華錄》。沒辦法比較,這孩子在這方面得天獨厚,從小跟著外交官爸媽旅居外蒙、以色列、聖文森等國家。我分享主要是想跟爸爸媽媽說,「融合又區辨」是創造力的泉源,之後被孩子問到學習跨國文化「有什麼用」時,從這孩子眼中看到的異國風華或許可以帶給你一些回應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