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機就自動執行-談習慣與動機
子穠園心理學小教室-毛毛媽媽談動機3/6
10 8月 2024
本文三大重點Takeaway
1. 習慣的養成必須有「提示」、「渴望」、「回應」跟「獎賞」四大要件,其中渴望就是動機
2. 習慣的最大作用在於「省力」,尤其是容易被耗損的意志力
3. 獎賞最好要是自然並呼應渴望的,避免額外添加的物質,尤其要避免金錢
說到教養的方法,「養成好習慣」應該是許多爸媽腦中第一個浮現的起手式。一些對學習、成長有幫助的事,像是刷牙、洗澡、收書包、寫作業、做家事,要設計成SOP,讓他們每天照表操課,做成習慣了,之後就會自然而然一直這麼做下去,就有點像電腦跑程式一樣,進入自動化模式。這是爸媽們心中的理想腳本。
這件事情方向上是沒錯的,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教養書都把「養成好習慣」當成金科玉律,告訴爸媽要堅持不懈地貫徹希望孩子做到的事,規律是金。在教養書上讀起來,養成好習慣似乎是「行為演練」一段時間後的自然產物。坊間還流傳「21天養成習慣」的說法,但根據我個人在家裡、還有子穠園的團體實測,別說21天,我們跟孩子在某些習慣上的拉鋸戰甚至可以超過2100天,依舊看不到孩子在我們期待的好習慣上「自動導航」。
例如我從我兒子四歲開始,每天到家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脫襪子洗手洗腳換衣服」;現在如果各位來我家,還是可以聽到我在持續放送這句話,因為十年來他都沒有養成習慣。
許多爸媽也和我有類似的經驗,因此很挫折與困惑,為何「反覆操練」未必能導向「習慣養成」? 有些爸媽會歸因於自己不夠堅持,太常放水,又或是沒有設置後果,導致孩子做到沒做到都無關痛癢。接著爸媽們會開始祭出賞罰,做到了可以怎樣,沒做到又會怎樣。這種外控機制的成效如何,我沒有做進一步的調查統計,但我估計成功的比例不高,不然我應該會聽到許多案例分享。
難道專家們談習慣養成,其實是美麗而虛幻的空中樓閣,多數人根本無從攀爬上去
習慣究竟是什麼? 裡面包含哪些元素?
對於習慣的威力,我個人是沒有懷疑的,各位如果看過暢銷書《原子習慣》,或更早的一本《為何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更會震攝於習慣之於人的影響力。但確實習慣的養成除了行為操練之外,還牽涉到一些更細微的條件。上述兩本書裡都有大同小異的解說,我以《原子習慣》中的說法為範本,作者是這麼描述習慣養成的過程: 首先要先有「提示」,就是有訊號或標示提醒你去做要變成習慣的那件事;接著要有「渴望」,就是要對習慣帶來改變很有期待;再來要有「回應」,就是去執行那個動作;最後是「獎賞」,用來增加下次重複行為的機率,鞏固行為,而且這個獎賞越自然、越即時越好,但不能與前述行為產生矛盾或抵銷的作用,例如為了減重而要養成運動習慣,但運動完立刻獎勵自己一份大雞排,那最終會因為發現自己越運動越重,而無法持續。
所以我看到有些老師對於孩子作業品質好的獎勵是「下次作業減免」,像是字寫得漂亮就可以少寫一點,這在表層意義上毫無問題,但在內在動力的作用上就很值得思考。
不知大家發現了嗎? 我們想找到「習慣」與「動機」的關聯性,但其實動機就包含在習慣養成的過程裡,就是那個「渴望」。
沒有「渴望」的機械式習慣,不會變成自主的動機
許多爸媽像我一樣從「操作動作」著手,費很大力氣敦促希望孩子養成習慣,心裡想的是: 我讓你反覆做這件事一百次一千次,你就會養成習慣,然後就會進入「自動執行」模式,有點像是直覺反射,甚至不做都會覺得怪怪的。但行為科學告訴我們,這個假設基本上是不成立的。任何可以進入自動化的習慣,原則上都內建上述四件事,而且四者是扣連的,所以當中有任何一項被改變,整個習慣運作的循環就會被打破。這也是行為科學家之所以能教導人改變習慣、創造習慣的切入點。
所以套回我家的「進門四件事」的例子,如果時光能倒轉,我在十年前就有足夠的心理學或行為科學知識背景,我就會重新設計這整個習慣養成的SOP,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大力宣揚把襪子脫掉的好處,而且在他脫掉襪子之後,要請他特別去感受、說出襪子脫掉之後,腳的輕鬆感,並且告訴他襪子穿一整天,流汗之後,上面有多少細菌、多不衛生,脫掉之後把手跟腳洗乾淨,有多麼有益健康。這些認知植入(洗腦),就是在創造「渴望」,創造渴望,就是創造動機。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教養專家會說,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要趁早,關鍵就在於那時候的認知植入相對容易。現在要我去跟我十四歲的兒子暢談脫襪子、洗手、洗腳身體好,大家可以想像我會得到的回應。所以我就摸摸鼻子繼續放送指令,有叫有動已經不錯了。
到這裡,各位可能也會好奇,上一篇我們談到理想的動機是來自人的自主性,這一篇又說,動機由渴望而生,而渴望是可以被創造的。那究竟動機是可以被創造的,還是必須是人自主決定的?
我的理解是,渴望或動機都「有機會」被創造,事實上整個教育在做的就是這件事,把我們希望孩子學到的,透過認知的形塑,變成他們的渴望和動機,在透過能力的鍛鍊,於是他們可以自主地延續,我們稱之為「學會了」。但人畢竟是人,不是機器,無法被控制。每一個孩子在不同的事件上,輸入同樣的指令,卻可能產生不同的輸出,這件事情乍聽很麻煩,因為同樣的「教」無法保證一模一樣的「學會」。但我換個角度讓大家思考,如果人類的學習就是完整地複製並輸出指令,大家覺得會如何? 在我看來會很可怕,人類會因此根本無法進步,因為會失去創造力。唯一能夠確保人能完美無誤輸出指令的方法,就是剝奪人的自主性,把人變得像機器,軍隊、工廠和極權社會之所以能讓人「整齊劃一」,就是用這個方法。
回到習慣的養成,其實我們說的「訓練」,也是類似的過程,只不過在一個健康、順應人性的教育環境裡,行為的訓練永遠只會是一部份,必要但很有侷限的部分。真正核心的、積極的、有成長性的內涵,都還是必須同時訴諸「認知」和「意志」。
許多人對習慣的期待是「自動化」,但真的能做到自動化的其實只是習慣的一小部分,稱為「慣性」;例如我平時都走同一條路上班,某天因故必須去另一個反方向的地方,一出門卻還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朝上班的方向走去。但只要我的認知一調整,馬上就可以變換方向跟路徑,不會有「習慣改不掉」的問題。這也點出了習慣的真正奧義,其實是「省力」,讓大腦不用每次都要重啟一個「新專案」,因此一件原本困難、耗費腦力或意志力的事情,能變得比較「滑順」。
先找到真正想做的事,再創造習慣來省力
習慣追求的就是「熟能生巧,巧能省力」;當渴望確立了,省力的事的確會讓人更容易持續下去。但人不會為了省力而想去做一件事,因為沒什麼事比「啥都不做」更省力。
習慣的養成既是如此的大工程,究竟有哪些事情值得花這番工夫呢? 對我來說當然要從那些真正影響深遠且長久的事情開始,像是閱讀、運動、健康飲食等等。記得始終要維持認知和行動的同步,意思是,在習慣鞏固前,「溝通道理」和「要求行動」必須都一直持續,就像騎腳踏車一樣,要不斷交互輪替地踩著兩個踏板,否則車子很難前進。
尤其是那種做起來的體感,一開始與人本能的渴望相違背的習慣,像是運動之於我 (就是很累),或閱讀之於很多小孩 (就是無聊);一件明明有好處,但做起來不會「自然爽」的事情,就格外需要認知的持續疏通與強化,才能創造並維繫渴望。也就是道理要 (好聲好氣地)講一段時間的意思。
根據比較可靠的研究結果,習慣養成平均大概需要66天,但實際天數在18到254天不等。
最後說一下習慣養成中的「獎賞」,也就是行為主義說的正向增強。要強化行為,理論上獎賞跟懲罰都有用,但大數法則告訴我們,獎賞通常比較有用,正向增強比負向削弱的效果更好。但要注意這個獎賞是額外的bonus,在作用上不能強過對習慣養成的「渴望」。最好的獎賞是能跟渴望或回應(行為)能綁在一起的,且越自然越好。例如要求自己只有在跑步機上才能追劇,或孩子完成英文學習就讓他看想看的英文卡通。盡可能不要是另外添加的獎勵,尤其不要是金錢。
最後的最後附註一下,不管是書或本文談論的習慣,指的都不是那種會直接提供正向生理回饋的習慣,意思是做了會「自然爽」的事,像是我早上一定要喝一杯咖啡或阿嬤早餐一定要吃稀飯這樣的習慣。這種習慣基本上「提示」、「渴望」、「回應」跟「獎賞」是內建的bundle,所以非常容易養成,大家不難想像,很多「壞習慣」就都是這一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