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道理不是我的道理-
談孩子的自主性與動機
子穠園心理學小教室-毛毛媽媽談動機2/6
1 8月 2024
本文三大重點Takeaway
1. 自主性是動機的根源,為自己的目標奮鬥是人類的天性
2. 良好的自主能力必須透過練習來培養,並非年紀到了就會自己長出來
3. 培養自主能力的方法是從讓孩子做選擇開始-大人可以協助分析判斷,但最終要真心尊重孩子的選擇
上次我們談到要激發孩子的動機,得先搞定他的情緒。但我想一定也有爸爸媽媽曾有過一種遭遇,就是小孩平常都嘻嘻哈哈的,逮到機會就玩,情緒好得很。但每當你想找他談一些比較「正經」的事,像是請他規劃自己的功課複習進度、上網自己找資源學東西 (不要都在看無腦短片),或認真培養閱讀習慣等,他瞬間送你一張厭世高級臉;你多講兩句,他甚至還回「你自己還不是也都在手機上滑一些有的沒的,還講我。」
到這裡血筋不爆已是萬幸,哪還有「淡淡的好心情」跟他繼續談下去?
如果按照傳統的邏輯,當然就是把權威拿出來-「你是學生我不是,你憑什麼跟我比」、「要你做的都是最基本的,做不到代表你一點責任感都沒有」,還有最後被逼急了一定會出現的那句「你那是什麼態度? 講話給我小心一點。」
演到這裡,後面的劇情跟僵局也通常很可以預期;端出權威之後,我們通常可以得到要求他做的「動作」,卻似乎更難連結讓他主動去做的「動機」。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的「低動機」讓家長這麼頭痛,明明我們也努力想當個開明溫暖的爸媽,孩子卻似乎始終跟不上我們心中的期許。我們從小費盡心血陪他收玩具、讀繪本、帶他到處去開發才藝體驗多元學習,想栽培出的那個認真負責、積極向上的孩子,為何還是沒出現呢?
我一直到這兩年才慢慢琢磨出這個落差感的關鍵-其實我們的「教養期待」一直在通膨,意思是家長因為自己願意給、能給的越多,對孩子的期待也在不知不覺中升高。「給的越多也要的越多」這件事,多數父母自己並沒有覺察,尤其是當中可能存在的迷 思-教養的付出與回報之間,真的未必是正相關的線性關係。
我回想自己成長的經驗,小時候當然也聽過大人要求我要「自動自發」,但基本上都是一些「盡義務」的要求,像是完成學校作業 (而且是我說寫完就寫完,沒有人會檢查)、該去上的才藝班有乖乖去上 (才藝班純粹為了填滿我的時間,因為雙薪家庭沒人顧我們),好像就這樣,沒其他的了。在三四十年前,能讓小孩學才藝已經是高水平的「栽培」了,至於什麼「陪伴孩子學習」、「培養閱讀習慣」、「發掘孩子的天賦」,幾乎是不存在的概念。
別的不說,光是孩子的作業要在繳交給老師之前,有人檢查、協助訂正這件事,就是在我長大後不知何時開始,才有的教養「成規」,這意味著爸媽認為需要從平日作業裡亦步亦趨地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發現有洞立刻補好補滿,不能等到大考了,才「驚覺」孩子的學習有狀況。
過去四十年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養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走向「精細化」、「專業化」與「時間延長」,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中,都出現對於所謂「密集教養」甚至是「過度教養」的探討。
我們姑且先拿掉「過度」與否的評價,家長教養方式的改變,是否對孩子真的有影響和幫助? 答案是「有的」,而且就直接反應在孩子的學業表現上。無論在美國或台灣,都有不少研究結果指出,父母對孩子學習、才藝、生活安排的參與和資源提供,在一個臨界值之內,可以看到明顯正向助益,孩子的學科成績與競爭水準,整體是隨著世代演進不斷提升,甚至智商也提高了不少。
然而家長的介入卻也不是多多益善,一旦超過那個臨界值,就會出現副作用大於主效果的情況,也就是「弊」會開始大於「利」。許多調查研究顯示,父母高(過)度關注及投入教養,最主要的負面效果就是孩子的壓力感,並導致兒童青少年越來越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時也會降低孩子的自主意識,越來越難相信自己是一個可以為自己做出選擇、並為結果負責的獨立個體,導致孩子真正獨立的年紀不斷往後移,而且這些孩子在成年後應對實際生活的能力也比較差。
大家知道現在許多大學和軍隊都有舉辦「家長座談會」嗎? 各位能想像未來職場也要舉辦「家長座談會」嗎? 坦白說,如果真的有,我也不會太訝異。
而對孩子來說,爸媽從小為孩子設定奮鬥的目標、提供他們做事的方法、審核他們執行的結果;爸媽是標竿、是燈塔、是指揮官也是整個大後勤。高度監理的優點是,孩子在小範圍、小階段的目標達成率都更高,犯錯率更小;而壞處也不難想像,當一個人的表現始終都是依賴外部控制,一旦這個外控力被拿掉,孩子經常就會呈現幾種狀態-茫然: 因為從來都沒有自主決定的目標;反彈: 迫不及待去做那些過去不被允許做的事;躺平: 因為前面被推著走太久,真的太累了。這些反應都絕對是家長始料未及的,但從人性的角度看,孩子會有這些反應也真的很合理。
我沒有危言聳聽,上述年輕人的狀態,在當前的大學裡,非常常見,而且不僅限在台灣,全世界都有這樣的現象。精細、密集的教養造就了在認知能力上越來越聰明、優秀、見多識廣的世代,卻也形塑出更焦慮、徬徨、害怕犯錯、想很多但沒力去做的世代。
關鍵問題來了,那到底該如何判斷父母介入的正向效果臨界值? 是管的時間、範圍、鬆緊程度還是其他? 我們要如何知道How much is too much? 很可惜,我在文獻裡並沒有找到一套清楚明確的行動指標,這表示家長只能自己看著孩子的狀態去拿捏。但好消息是研究還是提供了一些幫孩子長出自主性與自律的大原則,我幫大家整理如下:
一、 人類的自由意志是天性,但妥善運用自由意志,達成所謂良好的「自主性」,是一種需要被培養的能力。
二、 好的自主能力與自律能力息息相關,而自律能力又與認知能力息息相關,這方面通常要到10歲開始才「逐漸穩定」。
三、 如果可以,永遠不要認定小孩「講幾百次都不聽,代表天生散漫一定要盯緊緊」,不要放棄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否則他
就會長成你認定的樣子,這「戈藍姆效應」(Golem Effect),也就是畢馬龍效應的相反。
四、 自主性作為「可被培養的能力」,大家就想像成一種技能,像烹飪、彈琴一樣,學習進度難免受天賦影響,且有一個歷程,但原則上要相信這是件「有學有練有進步」的事。
五、 讓孩子練習自主性的方法,就是從小事開始,讓他們「真正的」有選擇權,意思是即便孩子選了你不認同的選項,也要練習不批評、不阻撓,不要假民主。
並非所有事情都要讓孩子決定或選擇,不能讓他們選的就不要開放選;但說要開放選的,就要真心真意地讓他們自己選。
我還記得過去兩個學期子穠園調整孩子段考複習計畫的執行方式,我們讓孩子選擇「自訂複習計畫」或「寫老師指定的基本複習卷」。其實我們心裡跟嘴上都明明白表達,希望孩子練習訂定並執行自己的複習計畫,但我們的孩子在「被安排」這件事情上真的被訓練得很紮實,我們的希望落空率很高,多數小孩都認為自己訂計畫「很麻煩」、「多花時間」,遵守規定輕鬆多了。
我做的事情,就是各個教室去「走唱」,溝通「學習訂定計畫」這件事情的意義、好處,但最終我接受孩子的選擇與我的期望不符。我和老師們說,到了這個階段,「訂定複習計畫」的難度和深度,已經不是可以靠規定可以教會孩子、讓孩子有領略的。所以我表達期待、解釋期待,但尊重決定。我寧可等,等孩子一個一個聽懂想通,因為我知道我要的是他們自己「想要」之後的「動機」,而非「不能不要」之後的「動作」。
如上次所說,多數動機的主要成分是情緒,而情緒就像感情,可以醞釀、可以培養,但沒辦法強求。
自主性與動機的關係,就像樹與果;養出一顆健康的果樹,時候到了自然結實累累。而一個有健康、正當自主性的孩子,會自然而然在生活裡找到健康、正當的事去做、去探索。
18歲之前的教養能做到讓孩子有意願、有動力一直去找健康、正當的事情來做,對我而言就算是成功了。不知各位願意花時間、花力氣、想方設法去養出一棵健康的果樹嗎?
下一次我們來談談另一個許多家長關心的話題-「習慣」是否能創造動機? 敬請期待。